佛像訂製-唐山佛俱行
01 March, 2022
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s://www.163.com/dy/article/GMQD1PVU0521VQK7.html"
有關佛像何時出現的問題,至今還沒有定論。據近世紀研究結果,普遍都認為佛像是在佛涅槃后才出現。早期佛教注重的是佛教教義的把握和個人的實踐修行,而不重佛崇拜。
及至大乘佛教興起,從中衍生了大規模的造像活動。人們把佛教中的重要教義和精神人格化,使之具體地體現在十方諸佛諸菩薩身上,借此使佛弟子有所寄托,體現佛菩薩不離眾生、普度眾生的大慈大悲精神。
佛造像最初只有世尊像,包括站像、坐像和涅槃像等,后隨大乘佛教的開展而出現代表不同佛法精神的菩薩造像、護法造像等。至大乘密教時期,佛教造像更達頂峰時期。
我們目前所見的佛教造像,一般都慈眉善目、鼻高唇厚,如此造像從何構想?在許多大乘佛教經典中,都有對佛不同于凡夫相貌的描述。在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中,把佛的超凡外貌歸納為三方面,包括:十八佛不共法(即只有佛菩薩才具備的不同于聲聞緣覺的功德)、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(即體現佛德的種種形體和相貌)。
這些描述原非為造像而設計,而是借這些具體形象來傳達佛的完美人格、功德、智慧和慈悲精神,讓人由對佛陀的景仰而信行佛法,后世卻以此描述來作為佛造像的標準。
經過不同民族的傳承后,佛典所記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的特征亦被加以想像和發揮,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佛像樣式。例如:宋元以后的觀音像與世俗女子的模樣無異;而善臉大肚、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造像,與傳說中其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甚為相似,體現了中國佛像比印度佛像入世及世俗化。
關鍵字標籤:佛像製作